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录
  • QQ:2458797171

    在线时间:8:30-20:30

    客服电话

    13105665566

    电子邮件

    2458797171@qq.com
  • 环保学社APP

    用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wwrn [施工员]
未知星球 | 未知职业
  • 关注0
  • 粉丝1
  • 帖子20
精选帖子

[废水处理] 给水处理工艺发展简述

[复制链接]
wwrn 发表于 2012-12-21 0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来自 浙江杭州
1 给水处理工艺发展简述
  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和膜处理可以称为饮用水净化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净水技术。常规处理通常由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组成,最早于十九世纪在欧洲开始得到应用,到二十世纪在全世界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目前仍然是全世界的主流饮用水净化工艺,其主要去除对象为水中悬浮物、胶体物、和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并杀灭水中绝大部分细菌和病毒,保证饮用水的基本安全性。因常规处理工艺的应用对控制水媒传染病的爆发、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作出的杰出贡献,美国工程院于2004年评选20世纪对人类生活贡献最大的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时将饮用水的常规净化工艺列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为;电、汽车和飞机)。
  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世界各国随工业的发展,水源水普遍受到有机物的污染,主要是小分子、溶解性的合成有机物、包括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各种添加剂、内分泌干扰素等,七十年代又发现氯消毒时能与有机物反应生成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而常规处理工艺对这些有机物基本无去除能力,因此饮用水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极大的关注,迫使人们寻求新的饮用水净化技术,以弥补常规处理工艺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臭氧活性炭处理技术被开发并在欧洲得到较多应用。因此臭氧活性炭可以称为第二代的饮用水净化技术。
  各国水处理工作者一致发现,活性炭吸附是从水中去除多种有机物的“最佳实用技术”,可有效地去除嗅、味、色度、氯化有机物、农药、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它人工合成有机物。水处理中颗粒活性炭(GAC)使用较多,并已发展为球形活性炭、浸透型活性炭、高分子涂层活性炭等多种类型。用活性炭做吸附剂去除水中污染物,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价格较贵,对大部分极性短链含氧有机物,如甲醇、乙醇、甲醛、丙酮、甲酸等不能去除,而且活性炭在应用一定的周期后其吸附能力丧失,需要再生后才能重新应用,因此单纯活性炭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
  臭氧(O3)是应用最广泛的新型氧化剂。作为深度处理臭氧与活性炭联用有以下优势:(1) 臭氧氧化能力较强,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从而增加后续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2)臭氧分解为氧气后增加了水中溶解氧浓度,加上臭氧氧化有机物后水中可生物利用有机物增加,有利于活性炭上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活性炭变成生物活性炭,利用活性炭上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提高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的效率和活性炭的使用周期;(3)臭氧消毒反应迅速,杀菌效率高;(4) 臭氧活性炭能够减少水中氯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但臭氧活性炭的应用在二十一世纪受到新的挑战,主要原因有:
  (1)臭氧化副产物问题。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将产生一些臭氧化副产物,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溴酸盐和次溴酸盐,其中溴酸盐具有强致癌性,我国,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均将饮用水中溴酸盐控制标准定为10mg/L。2006年1月4日颁布、3月6日正式生效的美国新的消毒剂/消毒副产物法(D/DBP rule)规定溴酸盐的目标控制值是0mg/L。如果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溴离子,则有导致臭氧化后的水中产生溴酸盐的风险。其次,次溴酸盐是溴仿和溴化有机物的前驱物,而溴代消毒副产物也是饮用水标准严格限制的。另一类是臭氧化有机物后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如醛类、脂肪酸、羧酸、酮类、AOC等,这些有机物有些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不过在经过生物活性炭处理后,由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有机物分解。
  (2)生物安全性问题。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活性炭上会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将对炭滤后出水水质产生影响。1)这些微生物会产生一些胞外分泌物,其中一些胞外分泌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2)这些微生物会穿透活性炭床进入到出水中去,而且由于这些微生物已经经过了臭氧消毒工艺后存活下来的,对消毒剂一般具有更强的耐受能力,不容易被杀灭;3)进入到出水中的微生物往往被包裹在细微颗粒之中,因此很难接触到消毒剂。这些都造成了后续消毒工艺的困难。此外在南方城市已经发现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中出现了较多的藻类,如剑水藻等,这些藻类一方面影响了水的感观指标,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一些有生物毒性的藻类或藻毒素。
  (3)氧化藻类分泌藻毒素的问题。在原水藻类较多的情况下,臭氧能氧化藻类,使原来包裹在藻细胞内的胞内毒素释放出来,水中藻毒素增加。
  因此出于对饮用水水质安全的综合考虑,臭氧在饮用水净化中的应用已经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还有设备购买与维护,气源管理与安全等问题。
  膜技术最早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真正大规模应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并在二十一世纪得到快速增长。膜技术被美国EPA推荐为最佳工艺之一,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水处理的基本技术,并实施国家攻关项目“21世纪水处理膜研究(MAC21)”专门开发膜净水系统。因此膜技术可以称为第三代的饮用水净化技术。膜过滤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有机薄膜或者无机陶瓷膜做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过滤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物理处理方法。目前常见的膜法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渗透蒸发、液膜等。从膜滤法的功能上看,反渗透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农药、表面活性剂、消毒副产物、THMs、腐殖酸和色度等。纳滤膜用于分子量在300以上的有机物去除。超滤通常孔径为0.010.04米,能去除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的有机物、微生物(包括两虫、细菌和病毒),微滤通常孔径比超滤要大,因此过滤效率不如超滤。因为两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具有抗氯性,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倍受关注的致病微生物,因此超滤对两虫的去除可以有效保证饮用水的微生物学安全性。同时超滤可以充分保证浊度物质的去除,解决目前常规处理对浊度去除不充分的问题,而且超滤可以大大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因此合考虑技术特点和成本因素,目前超滤是饮用水净化中的主流技术。
  但膜技术也有缺点,超滤是纯物理截留作用,对低分子有机物不能去除,因此必须与活性炭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提高整个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处理效率。膜处理的成本问题、使用经验问题和膜污染的控制问题等仍然备受关注。但近几年膜处理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与常规工艺已经具有可比性。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膜技术在饮用水净化中的应用一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2 深度处理工艺的必要性。
  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水源水质的不断恶化和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决定了饮用水新的净化工艺必须包括深度处理工艺。
  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GB5749-85)是1985年前定的,当时只规定了35项水质项目,迄今为止尚无新的国家标准颁布。但与发达国际相比,我国现行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已经大大落后,也不适应现在水源水质状况化和供水技术的进步要求,新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出台势在必行。
  我国卫生部于2001年以《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名义颁布了水质检验项目,其中常规检验项目34项,非常规检验项目62项。2005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于2005年6月1日实施。遵循不低于卫生部的标准并尽量与之协调的原则,该标准规定常规检验40余项,非常规检验60余项。
  目前新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749-2006)报批稿正在公示中,有望很快正式批准生效。该标准总共规定水质指标106项,因此现有饮用水处理工艺将面临严重挑战。
  实际上国家的水质标准只是及格标准,是各水司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各供水企业可以而且应该有更严格的标准。如美国规定浊度为1NTU, 但实际上美国的饮用水浊度大多数在0.1NTU以下。
  <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2pt">水质项目耗氧量是针对我国原水有机物污染较普遍、较严重的现状进行总量控制所必须的,因为检测众多的单个有机物目前尚为困难,但有机污染量微,却对健康有着潜在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健康有不利影响,况且人们对有机污染物的危害还有漫长的认识过程,今后有关有机污染物的水质项目还会增加、浓度限值会更加严格,因此少摄入总比多摄入好。常规地表水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去除有限,为了保证饮用水CODMn

精彩评论3

yideg 发表于 2013-2-27 13: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 澳大利亚
有才的不在少数啊  
lb58550464 发表于 2013-5-3 17: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 泰国
真的有么  
brucejiang 发表于 2014-2-10 06: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 四川成都
先顶后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右上角“高级模式”进入更多文字、附件、图片等编辑模式;
发帖前请在网页顶端搜索网站内容,已有内容请勿重复发布;
请按版规要求发布帖子,禁止回复表情、数字等无意义内容;
请按网站要求的文件格式上传资料,建议将资料压缩后上传;
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黄赌毒诈”等违法信息!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侵权申诉 | 帮助中心 | 浙ICP备13003616号-2  |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3884号 网站统计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的立场;禁止发布任何违法信息及言论,若有版权异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Copyright © 2010- 爱我环保学社(http://www.25hb.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