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录
  • QQ:2458797171

    在线时间:8:30-20:30

    客服电话

    13105665566

    电子邮件

    2458797171@qq.com
  • 环保学社APP

    用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马弋佻 [戒多言]
未知星球 | 未知职业
  • 关注0
  • 粉丝1
  • 帖子39
精选帖子

[学术论文] 深圳特区雨污合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复制链接]
马弋佻 发表于 2012-12-20 17: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来自 浙江杭州
作者:彭冀等。。。
  摘要:探讨了深圳特区雨污合流状况形成的原因,包括规划和建设不协调、污水管网没有统一管理、住宅区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衔接混乱和污水管道质量问题等。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实现深圳市政府制定的今年年底污水处理率基本达到50%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 排水体制 合流制 成因对策  
  
  Form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Combined Sewer System in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inharmonic coordination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some problems have been left behind the combined sewer system in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Such as theses the lack of uniform administration of sewer network, the disordered connection of courtyard drainage system to municipal sewer mains and the poor quality of sewer lin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anned goal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Shenzhen city, the ratio of sewage treatment will be up to 50%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some recommendations with feasibility are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0 前言
  
    深圳特区由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盐田区4部分组成,规划面积327.5km2,现有人口200万左右,截至1999年4月,城市市政污水管道总长448 840m。1998年底共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即滨河污水处理厂、南山污水处理厂、罗芳污水处理厂和蛇口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日处理污水56万m3。1998年,深圳特区平均日供水量113.8万m3,平均日污水量为113.8×0.8=91.04万m3,设计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据深圳市环保局统计,1998年特区污水实际处理率为28.75%,即平均日处理污水26.2万m3,明显偏低。特区2010年规划人口将达到284.6万人,平均日污水量也将达到221万m3,污水处理率偏低将极大制约特区的可持续发展,而造成污水处理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特区市政排水管网中存在雨污合流现象。
  
  1 雨污合流形成的原因
  
  1.1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不协调
  
    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规划屡次被突破。如1986年罗湖、上步两区的规划人口为35~40万,在此基础上对排水管网进行了规划;到了1990年,两区人口迅速膨胀,不得不对两区的排水管网进行规划调整,远期规划人口为70万人;而到了1994年,两区人口已达到69万人,原来的规划已不能适应特区的实际建设发展情况。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必然对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造成很大影响。
  
    (1)污水管道管径普遍偏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照原来规划而建成的污水管道,远远满足不了不断增加的人口、住宅和工业区的需要。罗湖区经济发展早,是特区的黄金宝地,商业区密集,生活小区也是见缝插针,大量城市污水远远超过小管径污水管道的负荷。在用水高峰期污水外溢,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令管理人员疲于奔命,却治标不治本。这样,大量的污水不得不排入雨水管道,造成雨污合流。
  
    (2)由于规划落后于建设,使新开发区的污水无处排放。清水河片区原来规划为仓库区,不进行发展,因此没有污水管网。现在那里却已建设成为住宅区和工业区,产生的污水没有出路,只能就近排入河道。
  
    (3)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滞后,污水得不到处理。深圳特区排水管网从一开始就采用了高起点的雨污分流体制。但由于早期污水处理厂规模小(仅5万m3/d),大量污水聚积在污水管网中。在罗湖区嘉宾路、北斗路,福田区的滨河路一带形成了“三大化粪池”,迫使一些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系统。1990年已经规划好的,处理能力为25万m3/d的滨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1997年才建成,根本不能够对罗湖、上步区的全部污水进行处理。而输送污水去南山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海干管,也是历经数载,近期才全面投入使用,沿途很多污水支管只有临时接入雨水管道。
  
    规划和建设的不协调,是雨污合流的主要形成原因。
  
  1.2 污水管网没有统一管理
  
    在南山区,市政管理部门只能管理部分污水管网,其它污水管网由蛇口招商局、南山区城管办、南油集团、华侨城等几家单位管理。这些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污水支管接入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监管,一些单位将污水排入雨水管道,而市政管理部门却往往无权过问,只能眼睁睁看着雨污合流的形成。在罗湖区,莲塘片区是由深圳鹏基公司和莲塘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的,这些单位对自己建设的污水管网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污水管道严重堵塞,而且有些管道不符合市政要求,在和市政污水管网相接时,往往会发生管道、标高、管径同市政管网不配套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莲塘片区的污水就不得不排入雨水系统。在一些老工业区内,仍在使用自行建设的雨污合流系统,没有专用的污水管道,当雨污合流支管接入市政雨水管网后,也就使市政管网形成了雨污合流。
  
  1.3 住宅区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衔接混乱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住户在房屋装修时,将厨房或厕所改建在阳台上,将排水管接入雨水立管。这样一来,住户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就排入了小区的雨水系统,并最终流入市政管网,造成雨污合流。还有住宅区内的小店铺,为图方便而就近将污水排入雨水口,造成雨污合流。另一方面是某些住宅区开发公司在施工中将污水支管接入市政雨水管网。按照规定,住宅区在施工前要办理临时排水手续,竣工后要办理永久排水手续,由市政管理部门进行监察。可是有些开发公司在未办理任何手续,并且根本不了解工地附近的排污管网的情况下,将污水支管接入了雨水井,使工地的污水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排入雨水管道。住宅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会造成更严重的雨污合流。
  
  1.4 村民观念滞后
  
    特区内的老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村民知识有限,没有雨污分流的概念,村内排水系统基本是雨污合流。即使在雨污分流系统,村民的污水管也是怎么方便就怎么接,往往就接入雨水管道。蔡屋围村在滨河污水处理厂附近,该村排水系统就是雨污合流,而且管径偏小,结果不但造成了市政管网的雨污合流,而且一旦下雨污水外溢,影响生活环境。为解决此问题,政府将污水管道修到了村口,村民们却嫌麻烦而不将污水支管改接,甚至不允许市政工程人员替他们改接,这就使污水管道形同虚设。
  
  1.5 污水管道质量问题
  
    由于污水管道施工质量差,或建成的污水管道不配套,使这些污水管道未通过验收,不能投入使用,致使其附近的污水没有出路,只有临时排入雨水管道。建成的污水管道一定要经过初验、核验和终验,才能纳入市政管理。管道出现质量问题,管理单位会拒绝接收;建成的管道与市政管网不衔接,就算投入使用污水也没有出路,管理单位也会拒绝接收。管道建成却不能使用,怎么办?管道附近的污水只能临时排入雨水管道。有问题的管道可能数年内不投入使用,雨污合流的现象也就会延续数年;或者数年后管道投入使用,却由于长时间无人过问,雨污合流的现象仍然会持续。
  

  
  

精彩评论1

hongjiu888 发表于 2013-3-4 23: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 宁夏固原
围观来了哦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右上角“高级模式”进入更多文字、附件、图片等编辑模式;
发帖前请在网页顶端搜索网站内容,已有内容请勿重复发布;
请按版规要求发布帖子,禁止回复表情、数字等无意义内容;
请按网站要求的文件格式上传资料,建议将资料压缩后上传;
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黄赌毒诈”等违法信息!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侵权申诉 | 帮助中心 | 浙ICP备13003616号-2  |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3884号 网站统计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的立场;禁止发布任何违法信息及言论,若有版权异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Copyright © 2010- 爱我环保学社(http://www.25hb.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