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自然资源,它通过降水、径流、渗透、蒸发等方式进行着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并形成各种水源。水是一种极易与各种物质混杂,溶解能力又较强的溶剂,因此水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会混入各种各样的杂质。人类离不开水,水质的优劣直接与人类的健康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疾病的80%和50%以上的儿童死亡率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体污染日趋严重,致使饮用水中含有许多细菌、病毒、有机致癌物、氯、氟、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在我国,其中含氟、砷的水及苦咸水由于分布范围广,受害的人群数量大。尤其在广大农村由于给水处理基础设施缺乏、饮水基本上是未经处理的地下水,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氟、砷过高,有些地区是苦咸水,这些水未经处理而直接饮用,导致了地方病,严重损害人民的健康。 氟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水、土、岩石、矿物、动植物体内部都有含氟的元素。地下水中的氟来源主要是由于本地原生氟的风化,溶解、淋滤、运移、富集和来自大气中的氟。大气中的氟主要来自于火山喷发、海水蒸发、工业废气。氟在大气中主要以氟化氢、氟化硅、氟硅酸、氟气和氟粉尘的形式存在。 氟是一种极活泼的元素,能与许多元素相互作用。它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若含氟量过高,在人体中与钙结合形成CaF2沉淀, 可引起钙、氟的新陈代谢紊乱,导致氟中毒,使人患氟斑牙或氟骨症,使骨骼硬化、变形、损坏甚至到永久性的弯曲。当长期饮用含氟量高于1~1.5mg/L的水时,易患斑齿病, 如水中含氟量高于4mg/L时,可导致氟骨病。当饮用水含氟量在4mg/L以上时,青少年的氟斑牙患病率达到100%。氟骨症发病人数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饮高氟水年限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患者的骨、关节、肌肉以及神经系统均受到慢性损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身剧痛、骨、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至全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直至终生残废。 慢性砷中毒多为环境污染和构成地壳的元素天然砷而造成,如生活饮用水,食品等含砷量严重超标,而居民长期饮食含砷超标的水和食物,微量砷在体内长期蓄积,造成对机体的长期慢性损害。如导致皮肤癌、黑脚病神经痛、血管损伤及坏疽以及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等。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颜色的改变,皮肤出现白斑后逐渐变黑,角化。肥厚呈橡皮状,发生龟裂性溃疡,手足掌过度角化脱屑。关节肌肉疼痛,严重者可以致癌和新生儿畸形,这些疾病可以慢性发展,经过多年后才发作。 砷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它可以在体内发生蓄积,造成远期危害,可以侵犯不同性别的任何年龄组,侵犯身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砷中毒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皮炎、角膜炎、结膜炎、鼻炎、咽炎、喉炎、胃肠炎;第二阶段,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现象、肝病、肾病、黑皮病、色素脱失、过度角化;最后阶段,心脑血管疾病、肢端坏疽、恶性疣状增生等。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急性中毒多为工作失误工业砷源而造成。如轻度的砷化氢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悸、气急、腰部酸痛、棕褐色尿、黄疸、肝脾肿大、尿少、尿闭、尿毒症和心力衰竭等。重度砷中毒易造成生命危险。急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作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避免急性砷中毒事故的发生。 国内资料调查表明,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6mg/L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高达472%,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3mg/L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133‰,在慢性砷中毒患者中,癌变率高达15%,台湾西南沿海地区自流井水中含砷量为0.24~0.96mg/L。长期饮用此水的居民中,皮肤癌发病率为10.59‰,黑脚病的发病率为8.9‰,皮肤色素沉着病发病率为183.5‰。我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天然匮乏,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普遍含盐、含氟量高,大部分地区又没有可替代的淡水资源,据估算,内蒙有37.36亿m3、宁夏有8.54亿m3、甘肃有1.8亿m3、新疆有15.35亿m3的地下水属于苦(微)咸水,含氟量大于1.0mg/L的地下水分布更广,此外一些海岛以及沿海地区的地下水的含盐量也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