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_, b- P z+ C: N1 E! s' G- n其次,从大气导则修订,各种新导则相继出台,有些导则操作性较强,有些导则却非常笼统、难以实现,——以大气导则最为明显,导则没有按实际情况给出具体操作要求。结果就是:到了各地方环保部门,所有等级的项目全部按最严格的措施要求,无论项目规模怎样,全部要求......,这样难以操作的地方还有很多。同事们都戏言,一个大气导则的出台帮着气象局赚了一大笔钱,一个地下水导则的出台救活了一大批濒临倒闭的地勘院,一个土壤导则的出台又养活了一大批监测公司!来自:25hb.com
来自:25hb.com
再次,我们评价的依据——环境保护标准,大家都是拿来就用,从没有怀疑过吗?我们做了这么多项目,每个项目都“达标”,为什么环境质量反而下降?我们曾信誓旦旦的说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近年来,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环境问题“突显”,雾霾,垃圾围城,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土壤中的重金属,环境风险事故。而这几年,正是环评如火如荼开展的几年。我们的环评真的把好第一关了吗?我觉得我们成了环境污染的帮凶!同时,我们的愚民政策还在继续,每年都要开环保工作总结大会,前些年总是听到“今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去年又增加了N天”,我当时就在想,一旦全年365天都是优良了这条政绩该怎么写啊,后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出台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切推倒了重新开始计时!妙哉!来自:25hb.com
. m) _- M5 w9 x' U2 a* I环评工作者聚在一起最常做的是就是——发牢骚,环评工作者的确是够“苦逼”的。在外人看来,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很有科技含量的,收入也不菲。但实际上,我们做项目却背着几座大山的压力——委托单位、专家(尤其是伪专家)、评估中心、审批部门。我们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熬夜通宵,牺牲的是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寿命。我们必须有一颗大心脏,承受各种各样的、突如其来的、毫无头绪的问题,甚至是刁难。我们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可以随时扔下手里的工作,出去旅旅游,到处走走看看,即使出门了我们也不敢把电话关机。来自:25hb.com
来自:25hb.com
我刚刚结束了一个项目的专家评审会,自认为报告书各方面都很完善,也得到了本单位总工的肯定。但到了专家评审会还是被说的一无是处,而这些专家提出了问题却是自己也不能解答。专家怀疑工艺有缺陷,但又说不出具体哪个环节要补充,专家意见为重新核实;专家怀疑效率取值不对,但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可信”,专家意见为重新核实;专家说二甲胺嗅阈值不可能只有2.5,因为三甲胺味道都可大了,......对于这种问题,我只想说——我敢喝点白酒,但我绝不敢喝甲醇! ) V8 u2 a. C' I5 U8 a% U4 a7 W) C 4 F) g( s$ n. y到了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的都是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却不考专业知识,工作的时候难免出状况。例如一个LNG汽车加气站项目,审批的公务员问我“装车是气体还是液体,是否有气化工序?核实一下设备和工艺吧”,我觉得,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那真的就是“外行领导内行”了,难道这些基础知识也需要在环评报告里给您普及一下吗?来自:25hb.com
来自:25hb.com
环评工作十五年了,记得前些年一个新来的同事问我这么多年没干够吗,当时感觉不明显,现在想想,真的是干够了。来自:25hb.com
来自:25hb.com
同样苦逼的同行们,当你们和我一样郁闷的时候想想我最近的朋友圈——环评能干?来自:25hb.com